close

  熱點快評最年輕院士“落馬”
  警醒科研資金管理
  □吳應海
  10月10日上午,中紀委證實中國農大教授李寧因涉虛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被捕。52歲的李寧被稱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院士”,曾承擔“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專項課題。2012年4月,審計署發現5所大學7名教授套取國家科技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李寧位列其中。(《新京報》10月10日)
  如果不是大肆套取國家科研資金而鋃鐺入獄,李寧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極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績。只可惜,貪念葬送了他的前程,也讓相關科研項目受到重創。
  倘若僅僅一兩個科研人員在利誘面前喪失最起碼的原則,把科研經費當作“唐僧肉”,變著手法中飽私囊,那不足為慮。問題是,從目前的情況看,這種現象已較普遍,甚至已成為一種“行業潛規”。現在在不少高校,大家談論某教授時,不是討論他的科研成果,而是熱議他的項目批下了多少萬科研經費,個中原因耐人尋味。
  更要命的是,見錢眼開的不只是些“蝦兵蟹將”,不少重量級的科學家,甚至連院士也深陷其中。譬如在科技部通報的案例中,除李寧外,承擔“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有關課題的浙江大學教授陳英旭和承擔“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重大專項有關課題的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茂強,已被判刑。承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有關子課題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潘綏銘,已被行政處分。你看看,哪一個不是科研事業“頂梁柱”呀!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科研人員,甚至連院士都成為了套取科研資金的“大盜”呢?某些人心生貪念,放縱自我,沒有經得住誘惑,應是一個主要原因。但如果現行的科研資金在申報、發放、監管、審核等環節沒有漏洞可鑽,心懷不軌者又怎能屢屢偷食成功?作為科研工作者,在大把的科研經費面前,理當有一顆自律的心。但如果全靠自律,而不從制度層面進行設防,項目負責人稍微變換一下手法,便可直接把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又有多少人能抵得住這誘惑呢?
  我們在痛斥某些科研工作者偷食科研資金的同時,更應對現有的科研資金髮放管理制度進行反思,加以完善。這不僅僅是為了確保寶貴的科研經費能用到刀刃上,更是為了“輓救”一些科研人員,減少科研事業的損失。  (原標題:最年輕院士“落馬”警醒科研資金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57pull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